在永城这片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热土上,曾发生过许多善行善举。
它们化作善念的种子,经时间沉淀,已生根开花。
庵庙善施舍
善举汇暖流
说到行善,不得不提刘河镇万善庵村。这个村名全国罕见的村庄,过去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今天又是如何?带着好奇心,记者走访了万善庵村。
67岁的李平安老人说,听村内已故老人讲,明朝时永城县东北三十五里的村庄有个热闹的集会,每逢集会,周边民众都去那里赶集。久而久之,乐善好施的民众便自发捐资在那里修建了庵庙,取名“万善庵”,村庄也以此得名。万善庵建好后,香火旺盛,方圆几十里的民众都来这里烧香拜佛,祈求庇佑。长此以往,一些香客和逃荒的人被万善庵善良淳朴的民风所吸引,在这里定居生活。
据说,袁姓家族是最早迁入万善庵的家族,后来望姓家族及其他姓氏家族也在这里安家立户。现在,万善庵汇集了袁、望、孙、李、豆、刘、朱、张等10余个姓氏,实乃罕见。
88岁的望纯钢老人说,他小时候听上辈人讲,过去一名远路的香客来万善庵烧香许愿,遇到暴雨,牛车陷进大泥坑里。手足无措时,万善庵村袁姓家族的一名壮汉钻进牛车下,用尽全身力气将牛车顶了出来。那名壮汉由于用力过度,头上起了两个包,不久便死去了,但他的善举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万善庵人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代变迁,万善庵被摧毁,未留下一片砖瓦,但那里善良淳朴的民风并未消失,反而愈加浓厚。抗日战争时期,村人李福胜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一名新四军战士藏在自己家里。国民党顽军两次清剿,李福胜都把那名战士说成是自己的儿子。紧急关头,李福胜以大局为重,用智慧和胆量成功保护了革命力量,被人广为称颂。
李平安说,民国时期,村民望纯镇变卖家中的十几亩田地,出资在村里办私塾,让方圆十几里的穷苦学生到那里上学。变卖田地的费用不够用,他还到处筹借,只为让穷苦学生受到教育。望纯镇无私的精神,感动了万善庵人,也影响着万善庵人。后来村里扩建小学,村民自发修建了万善庵小学;1969年,万善庵小学搬迁,全村人齐上阵,出钱出物出力,热情高涨;2002年,翻建新校舍,村民们又慷慨解囊,集资一万余元;2010年,在常熟做服装生意的村民李辉,专门给万善庵小学的学生定做了三百套校服,满足孩子们想要一套校服的愿望……类似这种善举,在万善庵村几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因为善念在村民心中埋下了种子,一直生生不息。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58岁的望兰松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传播善念,践行善举。“我一直深受父亲影响,父亲是位老中医,一辈子吃斋行善,为村民免费看病。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教育我无论贫富都要行善的道理始终印刻在我心里,我是这样做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望兰松说起善,有一肚子话想表达,从他丰富的表情中,能够感受到他践行善举收获的快乐。
走访中,记者与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交谈,他们脸上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每个人都笑容满面。说起过去的善举,老人们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那些故事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精神符号,深深刻进了他们的骨髓和血液,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万善庵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善举汇聚成了一股暖流,包围着整座村庄,最后化作浓浓的乡土情怀。
万善庵的庵庙已不复存在,但善良的万善庵人会将善念一直传承下去……
(图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