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位于永城市芒山镇西北3公里处,属于芒砀群山。陶山在陶山村北侧,陶山村因坐落在陶山上而得名,山不高,海拔高度仅46米。由于开山采石陶山目前也成为一个深约十几米水塘,我们姑且称为陶山遗址吧。
陶山山体已不复存在,仅在水塘的北、南、西面保留山脚痕迹,东部存有半个山坡,上面有破旧的民房和树木。水塘南北约600余米,东西约300余米。在水塘中间有一根巨大的石柱子,高约20米,直径约3米。据当地百姓说,石柱子就是陶山的山峰,上面原有一个三角铁架标记,是某军区的测绘点,所以在开山采石时留下了一石柱耸立在石塘中,成为陶山独特的一景,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陶山的历史与沧桑。
陶山的西侧山脚有一座矗立了300多年的碉楼,经永城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鉴定,该碉楼为明代建筑,砖石结构。南北长7.6、宽4.5、高约13米。墙宽0.7米。共分三层,底半截青石垒砌,上半截使用青砖。底层正面及南面各开一门。二层正面中部拱券门的两侧各有一个用整块青石透雕的“万”字纹窗户。三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形小门,以利向外观望守护。


前后檐部对称设有两个流水石槽,伸出墙体约40厘米。楼层内部应是木质隔板,虽无存,但从墙体上伸出的石块及留下的方洞可以看出,原来有三根较粗大的方木,东西向搭在伸出墙体的石块上,然后南北向铺设方木条,搭于大方木上,两端嵌入墙体方洞内,再于其上铺木板。碉楼的顶部已不存在,徒留山墙。据传,山顶原来有几个当年杨二郎担山撵太阳路过此处时留下的大脚印,两足印之间相隔足有5米远,可惜已被采石破坏。


据李俊山先生说,碉楼北侧有明故南京興武左卫千户王儒的碑文。从碑文看王儒是一武职,在地方盗贼猖獗、动荡时有发生的年代,在家中建有碉楼以保卫家人和财产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他的墓埋在距碉楼仅300米的山坡上,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享有的待遇。立此碑时间为乾隆四十四年,立碑时,王儒已有八世孙。按20年一代人计算,王儒在世时至迟也在明朝中晚期。查光绪《永城县志》记载,也不见有更合适的人选作为该碉楼的主人,所以此碉楼的时代定为明代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注:
文字编辑:盛朝新
图片编辑:芒砀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