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11月29日晚7时,在首都北京迎来2019年冬首场降雪之时,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隆重上演,来自于永城市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之《苏三起解》一折作为首折演出曲目引燃全场。
演出正式开始,现场座无虚席,演员陈淑云、李杰用最精湛的表演诠释着中国非遗戏曲柳琴戏的独特魅力,两位演员用柔润婉转、高亢圆脆的“拉魂腔”演绎着柳琴戏经典曲目《苏三起解》,台下观众时而欣喜时而悲伤,完全沉浸到了演员的表演之中。每每在精彩处,在场观众和清华学子们无不为之喝彩鼓掌,欢呼叫好。接着,濮阳大平调《包公碑》庙坊、安阳淮调《吴汉杀妻》、沁阳怀邦《辕门斩子》相继奉上精彩演出。据介绍,这是永城柳琴戏首次到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演出。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河南恭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恒品文化·戏缘APP、郑州市赢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梨园频道、移动戏曲频道协办。
永城柳琴戏是豫东地区稀有剧种之一,堪称“河南一枝花”,主要流行于豫、鲁、苏、皖接壤地区,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柔润婉转、高亢圆脆,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拉魂腔”。在永城,有“不听拉魂腔,吃饭都不香”之说。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形似柳叶的柳琴而得名,2012年5月,永城柳琴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表示,这次戏曲进校园,河南稀有剧种再次走进清华大学展演,让更多的清华学子和在京的观众进一步了解了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真心希望像这样的活动能够多次举办,能够让稀有剧种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戏曲大省河南,地方剧种斑斓。传承中华文化,走进清华校园。表演恢弘大气,唱腔动听委婉。唱词活泼诙谐,潇洒快乐无边。感谢河南戏曲,带来文化大餐。祝愿生生不息,发展传承久远。”观看本次演出的清华大学教授王彦花现场作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演出结束后,还召开了中国非遗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河南稀有剧种清华展演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稀有剧种的传播和传承展开了讨论,邀请各行业专家看戏、评戏,为河南戏曲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此次展演,永城柳琴戏不仅走进了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也走进了首都人民的心中,它正在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